無明自殺一念,以畫為喻人生 (2017-10-15)
- soulrebuilt
- 2019年2月1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自殺的新聞無日無之,好像司空見慣。傳媒也報導得淡淡然,三個學生同日自殺的新聞,被排到要聞內的第十幾個。至於家人和朋友之間,也噤若寒蟬,不願多提。然而,不說就等於不在嗎?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些悲傷、無奈、怨恨、憤怒、擔心及恐懼等等的情緒和感覺,總是揮之不去。
正如電影《一念無明》裡燥鬱症患者阿東的父親,在求助無門後慨嘆地說:「其實我哋呢啲星斗市民,可以做得啲乜呀?」但心裡總有一種催促,要做些什麼去面對及改變。在八號風球的一天,需要寫些什麼,需要治癒什麼。
自己有自殺的念頭,都是不知人生為何的時候。初小時,母親在船上工作,幾天才見一面,父親平日身兼母職,要養活眾多兒女,已不容易,更惶論照顧兒女的心理需求。那時,覺得生活好困苦,不快樂,不明白為什麽要繼續活下去。可是為人功利貪便宜,想到自己十多年來消耗的米飯,死了實在「嘥米飯」,便打消了尋死的念頭。
初中,不知那裡來的信念,覺得人生苦短,要活得轟動,名留清史。倘若死後沒人記得,人生便沒有意義了。所以做人要成功,要賺好多錢,要創一番事業,似乎也找到了人生為何。後來,努力學習努力生活,生活尚可。忙碌於日常的瑣事,享受著平凡的生活,也就放低了人生為何的問題。可心裡卻總是若有所失。午夜夢迴的時候,會不停問自己在做著什麼,生活又為了什麼,奇怪怎麼自己會落入那時的境地,甚至成為了自己都覺得陌生的自己。
直至進修輔導時,才領悟到一些幫到自己的道理,去面對以上的問題。這些道理,與香港一般主流大道理相反,卻更貼近自己生活的體驗。發覺以作畫比喻人生,可以簡單又清晰地分享我的領悟。
人生好像一張畫紙,它的意義,其實是由畫家付予。還未有畫作,只是因為畫家還未找到他想要畫的主題。當他找到主題後,就會下筆,享受有趣的創作過程!主流思想卻說 : 不用找你想畫的主題,服從他人為你擬定的主題,對你是最好的!不會錯的!
畫家下筆前,甚至畫了良久,都未必知道最後的畫作會如何,因為每畫一筆,畫作就改變了,影響了畫家對畫作的感覺,畫家就會有新的體會,調整自己的作畫方向。但是如果不知道畫作最後會如何,為什麼畫家會那麼用心去作畫? 只因為做著自己喜愛做的事,過程中已獲得無限滿足。主流思想卻說 : 結果最重要,不用喜愛你做的事,只要達到其他人要求的結果就可以了! 過程中有什麼情緒及想法,不用理會,不需調整,一味堅持到底,獲得其實你並不想要的結果!
每個人的畫作,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忠於自己去作畫,那麼你的畫作就是最美最好的,別人不會完全明白你的經歷,所以他們的評價也不會完全適用於你的情況。主流思想卻說 : 若不跟隨社會大眾的標準,就是失敗,你的畫作就沒有意義 ! 要像倒模般與別人一模一樣!
阿東爸爸也說過 :「其實係咪乜嘢都可以外判?」不! 至少人生畫作的主題,一定要自己親身不斷探索、下筆、反思、調整、再探索,慢慢創作出一幅忠於自己的畫作!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