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沙中尋鑽」重寫人生之旅之六 : (外傳) (2018-11-13)

  • soulrebuilt
  • 2019年2月1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2021年10月12日

最終章之後還有外傳,是常識吧!


因為覺得此系列的文章太長及太多專業名詞,覺得這一篇總結應該是用例子再簡單地說明敘事治療的概念及其強大威力,讓讀者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上。


最近拜讀台灣心理冶療師黃錦敦老師的文章,發覺他的文章,正正達到了上述的效果。 嘗試依樣葫蘆, 卻怎樣也不滿意。午飯後到公園散步,腦裡仍想著怎樣寫好那篇總結。風和日麗,微風輕拂,猛然醒覺在此專頁行文之目的,乃分享幫助讀者建築心靈的材料。至於是我的故事與否,其實並不重要。


目標清晰,便引用黃錦敦老師文章 《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如下:


*****************************

視野的轉移是敘事對話中最關鍵的部分,如同我們常說的「橫看成嶺側成峰」,轉移視野,眼前的生命樣貌即瞬間不同。接下來,我用一個常在工作坊中舉的例子,來說明尋找不同敘說版本的魔幻視野。


小風,十六歲,留著一頭俐落短髮的女生。她是多年前我在某機構晤談的當事人,在晤談前機構給我一份諮商轉介單,裡面有著對小風的一些描述:


* 國小六年級就開始逃家、打架。

* 讀高職因數度輟學,被要求轉學。

* 轉到夜校讀不到一年又休學。

* 和同學常有衝突。

* 有憂鬱傾向服藥治療中。


讀者可以感受一下,當你看到這些描述後,你會怎麼形容這個孩子?


在工作坊中我常聽到許多學員的回答是:適應不良、情緒困擾、學習困擾或憂鬱的孩子,這些形容其實都沒有錯。


我們再來看關於另一位青少年小如的描述:


* 國小、國中長期受到父親身體虐待。

* 安置到寄養家庭時拿了兩年的全勤獎。

* 國中畢業後即半工半讀自行在外租屋、讀書。

* 將讀國中的弟弟接來同住,以離開暴力相向的父親。

* 做兩份工作來負擔房租並照顧弟弟。

* 存錢準備再回學校讀書。

* 想跟打工處的老闆學泡沫紅茶的功夫,改天想開自己的店。

* 常想自殺但都告訴自己為了弟弟要堅強。


看到上面這些描述,你又會怎麼形容這個孩子?

在工作坊中因著這些描述,我蒐集到的形容包括:有生命韌性、堅強、負責任、很不容易、出淤泥而不染的孩子。


在此我要先向各位讀者致歉,剛才為了凸顯兩個版本的對比效果,我在文字中刻意誤導讀者,讓大家以為這兩個版本所描述的是不同的孩子:小風和小如,但其實這兩個版本所描述的是同一個孩子。


為了便於區分,第一個描述版本,我稱為版本A;第二個描述版本,我稱為版本B。版本A是機構轉介單上的描述,版本B則是我與孩子晤談幾次後,依據對話內容記錄下來的情節。我們可以發現:因觀看視野的不同,擷取的情節不同,孩子在我們面前展現的生命樣貌竟能如此截然不同。不同的故事不是不存在,重點是,我們看得見嗎?


小風因為母親早逝、父親酗酒家暴,所以國一時就和弟弟被安置到寄養家庭。小風國三時,保護機構評估父親已有改善即安排返家,但小風表示回家不到兩個月父親又開始對他們咆哮與責打,所以她國中畢業後即在親戚資助下,自己帶著弟弟開始獨立生活。


她為了打工賺房租與照顧弟弟,所以學習狀況其實很不穩定。當我問她:「妳自己都已經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了,怎麼還會想要帶著弟弟?」我一直忘不了這孩子跟我說:「我自己過去不好(被家暴、寄養)已經沒機會改變了,但弟弟還小,我不保護他誰保護他?我不要他跟我一樣。」


當年聽到小風說這段話的我,心中澎湃不已,雙眼觸動濕紅。


與小風幾次晤談後,有一回我把我們對話的內容摘要集結起來,成為版本B,放在她面前讀給她聽,還記得當時的她突然愣住了,她無法反駁這裡面對她的相關描述,一切都是真的,但她卻也一時無法接受用這般充滿欣賞的方式來看待自己。


她只遲疑低聲地說:「我有這麼好嗎?」

*****************************


嘗試尋找自己另外一個版本的故事吧!可能你也會感到驚訝,懷疑地問道:「我有這麼好嗎?」


我卻可以充滿信心地回答你:「你就是這麼好! 」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