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洋蔥皮之三 : 我仍然是會惦念著他們 (2018-7-13)

  • soulrebuilt
  • 2019年2月1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2021年10月12日

最後一個鐘頭的實習輔導,於上月十二日完成,距今剛好一個月。實習輔導的當事人已終結輔導,而新的當事人則還未約見。感恩在沒有輔導的日子,卻有及時的新項目及世界盃,令我不致太不適應及心懷失落。


昨天中午,收到某個當事人的母親報喜,說她兒子的DSE結果超出預期,感謝我的支持和鼓勵!我立時感到十分安慰和喜樂,回答她說 : 「為你和他感到高興及感恩!無論結果如何,我深信他已有能力面對未來的挑戰!祝福你們!」不是客套說話,我是真心深信著!


前幾天開始,當傳媒開始報導DSE時,我就已經掂念著這位當事人,我關心的不是DSE結果,而是他會如何面對DSE放榜這件事?


聽到移民他國的故事,又會想起已移民的當事人,不知他的新生活過得怎樣?


看到求職的廣告,不禁心想,那位嘗試轉行的當事人,適應了截然不同的職業了嗎?


這個他精神嗎?那個他胃口如何?他他他睡得好嗎?


不熟悉輔導的讀者,可能會奇怪,若然關心當事人,何不直接了當地聯絡他們問一下,不就可以了嗎?


答案卻殊不簡單!需要從輔導的專業操守說起,也就是我的洋蔥皮之二 : Legal and Ethical Issues in Counseling Profession 課程的其中一份作業,比較自己職業和輔導員的專業操守。


作為建築師,我以為對專業操守的認識已經很深,可是當我學習輔導的專業操守時,才驚覺與建築師的專業操守相比,是大巫見小巫!


我特別想討論的一項專業操守,建築師的用詞是「為客戶著想」,輔導員的用詞則是「避免傷害當事人的行為」。建築師「為客戶著想」的範圍較清晰,只要提供專業建築設計及項目管理服務,建造一幢符合客戶要求的建築物就可以了。不過輔導員「避免傷害當事人的行為」,因為牽涉到個人情感及人際關係,就複雜得多了!


未修讀前述之課程前,我完全沒有想過,以下是「傷害當事人的行為」:

一、向家人或朋友提供輔導 ;

二、遇見當事人與其他人一起時,向當事人打招呼; 及

三、整個輔導過程終結後,因為好奇及惦念而聯絡當事人。


情況一,如輔導員本身已認識當事人,他們便擁有一定的關係。由於輔導員和當事人會建立一種特殊而微妙的治療關係,輔導過程將會改變甚至失去了原有的關係,難以估計對當事人的影響!另外,輔導員亦不能完全記得甚麼說話是在輔導房裡說的,倘若在與當事人及其他人聚會時,不自覺地說出了當事人的私隱,就可能會對他做成嚴重的傷害。


情況二、如向當事人打招呼,其他人可能會問當事人與他打招呼的是誰。倘若當事人不希望別人知道他接受輔導的話,便會可能令他不知所措,陷入尷尬的場面,甚至可能令他不再嘗試輔導。


情況三、如果聯絡當事人,是為了需要跟進其情況,是專業的表現。但是如果是純粹出於自己的好奇或掛念而聯絡他,就可能會增加當事人對輔導員的依賴。輔導的目的,是引導當事人發掘出自己的優勢,自主地面對生活的挑戰,輔導員的出現及協助,只是暫時性的,不需要亦不應該長期出現在當事人的生活中。


以上是簡化了的情況,現實生活中,會有更多因素要考慮,可以複雜得多,所以輔導是真的需要很多經驗的累積,才能在不同情況下處理得宜。


縱然說得多麼大義凜然,義正詞嚴,言之鑿鑿,事實是……我仍然是會惦念著他們,默默地為他們代禱及送上誠心的祝福!

Comments


bottom of page